當孩子放下螢幕,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
在這個被藍光填滿的世代,孩子的世界往往被固定在一塊四吋的螢幕上:手指不斷滑動、眼神空洞、情緒浮躁。許多父母焦慮地看著,卻不知道該從哪一步開始改變。
我遇見小恩(化名)時,他正是這樣的孩子。第一次走進雅典娜直覺藝術學院時,他用力握著母親的手,眼睛在四周掃視,像是在尋找逃離的出口。對他而言,課室裡的畫布、顏料、木製畫架,都是陌生且沒有吸引力的東西——畢竟,沒有螢幕的世界,會有什麼好玩?
第一筆的抗拒
課程剛開始時,小恩僅用一支鉛筆在紙上畫些無意義的線條。他說話輕得像耳語:「我不會畫畫。」我沒有糾正,也沒有鼓勵他「要認真」,而是遞給他一支大號的調色刀和一盤被我特意準備好的藍色、綠色、金色顏料。 「閉上眼睛,想像你在海裡潛水。那是什麼感覺?」我輕聲引導。
小恩猶豫地動手,筆觸起初僵硬,像在防衛。但不到十分鐘,他開始用力推開顏料,甚至抬起手往畫布上潑色。藍與綠在金色的間隙交融,形成海浪拍打岩岸的律動感。
色彩打開的門
第三堂課時,他已經會主動選色,並在顏料中混入屬於自己的「秘密色」。有一次,他畫出一片深藍中帶著明亮黃點的夜空,我問他是什麼。他笑著說:「那是我家的燈,從外面看很溫暖。」 那一刻,我知道他在用顏色替自己說話——一種比言語更真誠的語言。
父母眼中的改變
小恩的母親告訴我,自從上課後,他開始願意放下平板,安靜地坐著畫畫或摺紙,專注力比以前持久許多。就連和家人的互動也變得多了笑容。 「他好像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。」她說。
為什麼藝術有效
心理學研究顯示,色彩與創作能啟動大腦的不同區域,特別是情緒調節與專注力相關的部分。對孩子而言,這是一種無壓力的情感輸出方式,讓他們得以在安全的空間中重新認識自己、表達自己。
在雅典娜,我們用直覺藝術讓孩子放下對「畫得好不好」的恐懼,改成關注「我想表達什麼」。這種思維一旦建立,會自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包括學習、遊戲甚至人際關係。
邀請你來見證
如果你也擔心孩子沉迷螢幕,不妨帶他來體驗一次真正的「無壓力創作課」。或許,他需要的不是更多規則,而是一塊屬於自己的安靜畫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