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,不只是作品—它是我們的情感語言
在我們的日常語境裡,「藝術」常常被誤解成一種技能或天賦,好像只有少數「有才華的人」才能接觸;而作品,則被視為這段技能的最終產物。可是,對我來說——更確切地說,對我們在雅典娜直覺藝術學院來說——藝術不僅是一幅畫、一尊雕塑、一張照片,它其實是我們最真實、最深層的情感語言。
一個孩子的無聲傾訴
還記得小晴(化名)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,她幾乎全程低著頭,話不超過五句。父母擔心她的社交適應問題,嘗試過各種才藝班,但總是不了了之。那天,我遞給她一張空白畫紙和一組水彩,輕聲對她說:「畫你想說的,但不需要用嘴巴說出來。」
她先是怯生生地用淡灰色在畫面中間畫了一小塊 — 像是霧一樣的雲團,旁邊留著大片空白。過了十多分鐘,她忽然拿起亮黃色,在那團灰霧旁加了一個小小的圓點。畫完,她輕輕地笑了,像是偷偷鬆了一口氣。
那一刻我明白,這不是技巧的展示,而是一次情緒的釋放。那顆小小的亮黃,是她心裡一點還沒有被雲霧吞沒的光。
當語言失效,顏色會說話
心理學上,藝術屬於「非語言性表達」(Nonverbal Expression)。很多情緒 — 尤其是悲傷、焦慮、壓抑 — 在語言中難以被完全傳達,但卻能透過色彩、線條、形狀直接流露。 在華人文化裡,我們常用詩詞隱喻感情,比如「欲言又止」或「哀而不傷」。而直覺藝術就像是一首不需要文字的詩:畫布就是紙,顏色是詩句,筆觸是情感的節奏。
在學院裡,我看過成年學員用大片的藍與白,畫出失去親人的孤寂感;也看過一位年輕母親用層層堆疊的粉色與綠色,重現懷抱初生嬰兒的溫柔與疲憊。這些「作品」或許不會拿去參展,但它們真實到足以讓觀者起雞皮疙瘩。
作品不是終點,而是橋樑
很多人學畫的目的是要「畫得像」,但直覺藝術的目標恰恰相反 — 它要你畫出「像你自己」。 在雅典娜,每一張畫都不是孤立的成果,而是一座橋樑:
橋到自己:看見那些平常沒時間感受的心情。
橋到他人:讓家人、朋友或老師,透過作品讀懂你的內在世界。
橋到未來:當你翻看舊作品時,你能清楚感知,那個時期的自己是什麼狀態、在經歷什麼。
文化裡的情感符號
在中文裡,顏色本身就帶有深厚的文化含義。紅色象徵喜慶與熱情,青色有著生機與希望的意味,黑白則在傳統中交織著哀悼與純潔。在課堂上,我會引導學員去感受這些顏色給自己的感覺——不僅是文化裡的既定印象,也包括屬於他們個人的連結。 例如,有人覺得紅色讓他焦躁,那麼在他的畫中,紅色就是「壓力」的象徵,而不是節慶。這種個人化的詮釋,會讓創作變得更私密、更真誠。
真實案例的力量
有位男學員,長年在金融業工作,壓力極大。第一次上課,他整整二十分鐘只畫了兩條直線。我沒有催促,只是讓他慢慢地添加顏色。幾堂課後,他的作品變得像爆裂的煙火——顏色肆意、筆觸奔放。他說,這是十幾年來第一次覺得自己「沒有在守規矩」。那天他走出教室時,步伐明顯輕盈許多。
行動的邀請
也許你正經歷一段無法用語言解釋的時光,或者你身邊有孩子、伴侶、朋友正在沉默裡掙扎。試著讓藝術成為你們之間的情感語言。 在雅典娜直覺藝術學院,你不需要天賦,不需要經驗,更不需要「畫得好」。你需要的,只是一點好奇心——願意看看顏色會替你說出什麼。